文学院现有秘书学、汉语言文学2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为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中国古代文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共有专职教师42人,其中正高4人,副高14人,讲师24人,博士29人,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具有扎实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需要。

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中文人才培养规律,脚踏实地开展内涵建设,带领全院师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呈现出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良好态势,扎实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学院健康发展

文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创新举措频出。通过举办“鉴湖斯文·红色经典党史学习”读书会、“诵读经典,礼赞青春”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赴延安、瑞金等红色基地实践教育,赴辉县“全国文明村”裴寨村、太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大别山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等开展党史专题教育活动,高标准完成省委组织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片《我为母亲敬个礼》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红色基因,弘扬了革命精神,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一系列示范成果如期呈现,教师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生党支部也在各类党建活动中屡获佳绩,2022级秘书学获得2024年河南省优秀班级荣誉称号。一批批优秀的党员师生,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员的典型模范作用。这些示范成果的取得,充分展现了文学院党建引领的显著成效,更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多措并举强化特色学科建设不断进步

学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面推进学科发展、科研创新和平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汉语言文学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中国古代文学获批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获批硕士学位建设重点立项。贯彻落实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革精神,实施学科/专业特色化发展,不断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设跨学科特色化课程改造升级专业内涵,奔赴多校考查考察调研,进行扎实综合的数字人文专业论证,进一步打造新文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美育+”“写作+”通识性文育、美育和“数字+人文”交叉融合教育,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举办特色前沿讲座,为师生搭建视野开阔的学术平台;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4个,立项3个,入账经费160万元;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2个,入账经费18万元;省级项目,结项5个,立项13个,入账经费10万元;厅局级、地市级、校级项目共立项29个,结项16个,入账经费24.4万元;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地市级社科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7项;出版专著6部,国家级出版社4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

三、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培育高水平教育教学团队,打造精品课程资源

学院力争上游,锐意突破,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打造上取得卓越成就。获教研教改项目22项,省部级4项,省级重点1项;获省部、厅局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三等5项;主编教材5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4部,省部级规划教材2部;指导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5篇,近两年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专业竞赛获评优秀指导教师6人/次。鼓励科研反哺教学,沈云霞带领学生完成河南省软科学项目结项,王文霞带领学生完成河南省社科联项目刘文结项,陈芙带领学生在研省部级项目;桓晓红带领学生发表论文4篇,其中核心论文1篇。

建成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团队2个,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团队1个,省级重点学科团队1个;获得校长教学质量奖1人,教学奉献奖2人,省级教学技能竞赛、创新大赛等一等奖8人次,校级教学技能竞赛、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美育教学设计大赛等一等奖13人次,河南省教学标兵5人,师德标兵2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文明教师9人,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师5人。

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1项,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河南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各1项,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


   

           


四、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文学院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不仅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还致力于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深度合作。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文学院通过参与各类文化项目、提供政策咨询与文化传承服务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强烈的责任感;学院积极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及机构,建成覆盖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哲思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出版传媒,像河南河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河南哲思阅易科技有限公司等文化创意,像焦裕禄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等红色教育三类教学实践基地,不仅为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保障,更促进学院服务区域发展和践行国家战略。特别是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强化文化创意,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升级,获立横向项目16项,入账资金716万元。同时拥有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原华人华侨研究中心,2023年跻身河南省传播学会副会长单位。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更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中文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落实文化厚校理念打造中文品牌活动

学院强化综合素质培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开展行业专家进课堂,为学生剖析行业前沿动态,透视就业发展前景;开设微专业-公务能力与公务员素养,助力考公考编,近四年学院累计考取公务员学生34人;既与图书馆合作,又同时在学院独立开展写作工坊,依托学术论文写作、创意写作、申论写作、应用文写作、吟诵与诗词写作等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指导和培养,助力打造学院乃至全校学子的基本内涵、基础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院还致力于打造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环境,定期举办各类品牌活动,如“经典诵读大赛”“古典戏曲改编暨表演比赛”、剧社编演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先后组织学生成立了“悦读经典”读书会、大学之道国学社、海棠诗社和网络文学交流协会,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鉴湖斯文”微信公众号,在省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河南省汉字大赛,河南省诗词大赛,河南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系列赛事,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14项。


总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学部的坚强有力领导指导下,文学院定将一如既往积极践行学校各项政策理念,热情投身于发挥基础性学科作用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事业,力争取得更多更高质量更有典范性的成果成效。

(初审:崔花艳、左玉玮;复审:王雅静、司海迪;终审:桓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