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统一思想认识、促进教学科研、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和团队建设等各项工作有序有力开展,2025年4月14日下午,文学院所属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与比较文学、文艺学与数字人文、语言与文字、文学通识(汉语国际教育)等五个教研室分别组织召开研讨会。学院除了对汉语言文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方案阶段实施进行整体部署,各教研室展开了热烈讨论,征集了多项可行性建议和策略。
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聚焦于中国教学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首先回顾过去的教学经验,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思考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更多互动与实践环节,并探讨如何让现代技术赋能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优化调整,让学生在传承古代文学的同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同步提升。
现当代与比较文学教研室的老师们探讨如何将红色经典、改革开放文学等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优化课程结构,在鲁迅、茅盾等经典教学外,增加网络文学、非虚构写作等当代文本,寻找经典与当代的平衡。接下来将利用慕课、虚拟教研室等资源,结合文本细读与跨媒介分析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紧扣"新文科"建设目标,通过写作工坊、地方文化调研提升学生批评与写作能力,衔接学术研究与就业需求。
文艺学与数字人文教研室教师们分享了在课程思政融合、跨学科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等方面的创新尝试,同时聚焦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知识转化效率待提升、技术赋能教学的深度融合等问题展开深入剖析。针对成因,教师们提出强化学情动态调研、邀请专家进行“AI+人文”教学辅导、完善分层分类指导机制等改进路径,并特别强调,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需持续深化对学生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的理解,以终身学习的姿态提升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与数字素养,确保人文教育在技术浪潮中保持价值引领力。

语言与文字教研室就教育教学大讨论、学习导师指导、教研室主干课程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研讨、新课内容设置与备课评课等研题展开。与会教师积极参与讨论,针对学部制改革后的教学与教研、学习导师权限与职责、新开课程的人员安排、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的实施等方面各抒己见。

文学通识(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针对文科通识类课程如何面对AI冲击的问题,老师们进行激烈讨论,还明确了新设立的学习导师的职责及其与学业导师的区别,分析了拟新开通识选修课《大学写作》的可行性及其合理化的内容设置等。
研讨现场气氛热烈,旨在形成可行性建议并直接应用于后续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活动中,为构建更具时代适应性的人文课程体系,更好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建设,持续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学习体验等打好基础。
(初审:廖春草;复审:司海迪;终审:桓晓红)